重庆工商大学
“十三五”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 “十二五”课程建设概况
(一)学科基础课注重专业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培养方案中“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和宽厚的人文社科理论修养”一目标定位,除了现代汉语、中国文化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外,还开设了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专业通识课程。
(二)专业主干课注重实验实作训练
立足广播电视学在媒介技术上的传播优势,专业主干课中也非常注重对学生音视频拍摄制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诸如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学时都非常饱满。
(三)专业方向课注重体现学科特色
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财经特色,专业方向课里专门设置了如传媒经济学、媒介营销与管理、传媒运作与案例分析等课程;依托文学与新闻坚实丰厚的汉语言师资和文化传承,又开设了中西文化比较、文化社会学、口才学、秘书实务等课程;为了顺应全球化的发展,专业方向课里还尝试开设了诸如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英文报刊导读等系列双语课程。这些选修课从史论类型到业务和鉴赏类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二、 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时间分配上还不尽合理
1、大一通识课程占比较高,专业课程进入太慢,开设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充分利用低年级宝贵而专注的学习时间来进行专业认知。
2、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和采访写作等业务实作课程开设的时间稍微晚了点,可以尽量在低年级完成,这样学生到了二三年级有更多基础和条件去创作实践个人的想法,甚至在对专业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设计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
3、一些相关课程之间有内在关联,但在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上还不尽合理,需要在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做更多沟通和协调,最终做出一个更适合学生知识接收和前后积累的。
4、专业方向课的学期设置大多为4-7学期,没有完全固定,初衷是为了考虑师资学期分配的灵活性,但劣势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每学期的选修课可能都有些许不同,这使得专业方向课的系统性不够。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安排上仍有待调整
1、专业基础课中有一些方向性强的课程不适合所有专业必修,应该给不同专业方向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广告学概论这样的课程虽然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必要,但完全可以放到后面的课程板块中去。相反,一些跟广播电视有关的基础史论课则应当提前放入,有助于学生初级阶段的专业认知。
2、专业主干课应集中到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基础业务课程方面,诸如传媒经济学这样的特色课程可以放入专业方向课板块中去。另外,专业主干课中缺乏社会调查与媒介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利于学生认知手段的完善。
3、专业方向课上既有业务操作型课程、理论认知型课程,又有文化和作品鉴赏类课程,除了新闻传播大类的课程,还有许多中文类方向性选修课供选,总体上类型比较杂,宜分类梳理,在不同学期和阶段尽量以同类型课程为主。中文类课程中有部分是师资强劲的品牌课程,但是与广播电视学的关联还不够直接,在学生有限的选修课时里应当忍痛割爱,优先考虑学生的专业紧迫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分配上还有待调整
1、专业基础课里的传播学概论课程,开设过普通汉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实践证明双语课学生吸收的知识量相对于纯汉语课程要少。可以有两套思路解决:一是基础课先开普通汉语课程,让学生先夯实基础知识,再在后续学期里开始一门传播学双语课程匹配;二是直接开始成双语课程,但在双语比例上以汉语为主,并且开始学期往后放,这样有利于学生尽量掌握多的基础知识,又兼顾到原汁原味的英文专业表达。此外,基础课中的中文课程学时比例较高,分类较细,可以整合简化,精简学时。
2、专业主干课中应该增加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学时比例,加大学生的采写训练强度。除了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未来还应当增加中外广播电视史,区别于基础课程中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更多深入细化广电的媒介专业常识。专业主干课中还应当补充诸如网络传播学或者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有关新媒体知识和应用类的课程,使学生学习的广播电视音视频拍摄制作技术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做与时俱进的连接。因为专业名称从早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改为了广播电视学,在范围上涵盖更广,不仅应当重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还应当重视广播电视艺术类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诸如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创作基础等影视艺术类课程,以适应专业培养方向的扩展,让学生未来就业具有更广的选择面和更充分的专业准备。与专业相关的外语类课程也可以适当调整一门到主干课中,以保证学生在过了四六级后的高年级仍有英语学习的氛围和平台,并努力把这种英语能力与专业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
3、专业方向课程中的有些同名课程在其他专业的主干课中可能也同时开设,这种情况一定要协同任课教师,对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类别中的同名课程在内容、学时、要求和规范上做出合理区别,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把该门课程作为专业常识了解和掌握。有些在最新形势下专业关联度不够高的中文类课程或者是细分度太高的课程,可以直接从列表中删去。同时,应当结合调研和当下传媒实践的最新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一批对学生认知专业发展有益的务实性选修课程。
三、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现状,把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力求使课程建设更加注重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发扬重庆工商大学“勤奋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完善课程体系,认真进行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既保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原则和传统,又体现出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借鉴国内外本科教育的先进经验,适应本学科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的需求,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使之不断完善。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化教学互动,重视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培养。响应学校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号召,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音视频传播、新媒体技能和外语运用能力等,力争培养在考研、出国和动手实作方面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2.学生导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水平条件,以他们的需求和接收为中心,努力调整设计更有针对性、务实性和互动性的课程教学规划。
3、团队合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围绕不同的课程打造课程组师资团队,加强团队成员之间在授课、教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建互补,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可持续发展。
四、 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一)专业基础课形成广播电视史论课为基础、新闻传播大类通识课程为补充、汉语言文学基础课为辅助的三大体系,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特点。
(二)专业主干课由广播电视采写编评为主的业务课,广播电视拍摄制作技能为主的实验课,影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与新媒体及外语相关的平台课四大类型构成,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三)专业方向课从专业常识、案例分析和动手实作几方面继续拓展专业主干课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当下传媒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删去一部分与专业关联度不够直接的通识性课程,增加和更新一部分紧跟时代潮流的选修课程。
五、 课程分类与具体建设指标
(一)专业基础课
传播学原理、新闻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媒介营销与管理、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学、现代汉语、社会调查与媒介研究。
由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建设的课程有:
1.传播学原理
按照汉语课程和双语课程两种规划进行建设,形成两套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同时组建可以共享互助互补的汉语课程组和双语课程组。双语课力争开设合理并运行良好。
2.中外新闻传播史
这门课应结合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在教授过程中突出和强调广播电视传播史的内容,有条件以后还应在专业主干课里单独开始一门中外广播电视史,以把新闻传播史和媒介事业史相区别。
(二)专业主干课
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剧本创作基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新闻评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这当中注意采写课学时原则上在48学时以上,实验课学时原则上在64学时以上,新媒体和专业外语课程学时可以在32学时以上。
(三)专业方向课
新媒体导论、电视新闻作品赏析、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媒介伦理与法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新闻编辑学、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影视艺术概论、传媒运作与案例分析、网络新闻编辑、传媒经济学、舆论学、大众文化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影视文学等明确课程开设的具体学期,然后可以提供几门有强劲师资又与专业关联度较大的选修课程供调剂使用。
六、 课程建设主要任务
(一)加强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师资
争取引进和培养2-3名新的实验课教师,使专业实验课师资达到5-6人。狠抓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
(二)理论课注意平衡新闻和艺术两大类型
现有师资主要偏重影视艺术,未来还需增加广播电视新闻和传播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使新闻传播方面的基础理论课、核心主干课和拓展课程得到强化和保障。
(三)加强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专业采访写作课、编辑评论课和各种类型的文本创作课,大力提升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增强他们作为新闻传播类人才的专业基本素质。
(四)开设部分新课更新学生知识结构
应当开设或者更新部分选修课以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促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与时俱进。
(五)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训
调整和改革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让社会调查、专业认知、学生创新创业等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务实选择。
七、 课程建设主要举措
(一)强化实验教学和相关师资
1.争取引进1-2名实验课教师,培养1-2名现有教师兼任实验实作课教学。
2. 细化实验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加强对学生听课、实作质量的监测,引导学生把实验课作业与课外作品更好地结合。
(二)优先引进广电新闻和传播类人才
大力引进能够承担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与营销方面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三)增加采写编评课中学生实作和练习的比例
通过大量的采写训练来强化学生对专业采写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削减单纯的理论讲解比例,提高案例讨论、范文赏析和教师评阅修改学生作业的比例,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基本功在实践与互动讨论中得到提升。
(四)增加新媒体和外语方面的专业方向课
新媒体和外语方面的专业方向课可以从专业常识和业务实作两个方面来设置,另外应根据已经掌握的业界资源,开设少量有代表性的相关课程,邀请业界权威和一线人士参与课堂教学。
(五)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社会调查和专业认知应当调整到低年级的夏季短学期,在学生学习过社会调查与媒介研究的大类基础课程之后。在三年级应增加学生亲密接触媒体的实践周环节,并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和成果!毕业实习的学分应加强,毕业实习的开展应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
八、 建设发展经费投入
(一)课程建设调研经费
到985、211高校或兄弟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交流,进行课程建设的学习与交流,共计2万元。
(二)课程改革会务经费
教学实践与改革交流研讨会,走出去,迎进来,共计2万元。
(三)师资队伍培训经费
有计划地输送专业课教师参与国内外各种教学和业务培训,根据类别不同进行相应资助,共计 10万元。
(四)教改成果的资助经费
鼓励教师申请教改项目、撰写教改论文、出版教改专著,根据类别给予一定资助,共计6万元。
(五)教学资源建设经费
购买课程教学辅助图书、软件、设备,推进网络在线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共计5万元。
(六)学生专业实践经费
用于联系业界实训平台、安排一线指导老师、辅导学生考研和实作参赛、申请创新项目等方面,共计5万。
附件:“十三五”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表
序号 |
课程 名称 |
课程 类别 |
学分学时 |
建设内容与标准 |
建设 举措 |
完成 时间 |
牵头人 |
1 |
传播学原理(双语) |
专业基础课 |
4/64 |
中英文双语讲义、课件甚至教材 |
力争在2018年开课 |
2021年 |
王瑞林 |
2 |
中外广电事业史 |
专业主干课 |
3/48 |
资料库、课件甚至教材 |
2018年开始设为专业主干课 |
2021年 |
余霞 |
3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
专业主干课 |
6/96 |
案例库、课件、讲义、学生作品集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李璠玎 |
4 |
广播电视概论 |
专业主干课 |
2/32 |
案例库、课件、讲义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贺晓兰 |
5 |
电视摄像 |
专业主干课 |
3/64 |
音视频资源库、课件、学生作品集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王烨 |
6 |
广播电视编辑 |
专业主干课 |
3/64 |
音视频资源库、课件、学生作品集甚至教材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陈绍富 |
7 |
视听语言 |
专业主干课 |
2/32 |
音视频资源案例库、课件、讲义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周莹 |
8 |
影视剧本创作基础 |
专业主干课 |
3/48 |
案例库、课件、讲义、学生作品集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张华 |
9 |
媒介文化 |
专业选修课 |
2/32 |
案例库、课件、讲义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顾瑛 |
10 |
传媒运作与案例分析 |
专业选修课 |
2/32 |
案例库、课件、讲义 |
教学实践与教改探索 |
2021年 |
易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