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具备广播电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节目编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全媒体技术。
专业介绍: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具备广播电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节目编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全媒体技术。
专业介绍: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具备广播电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节目编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全媒体技术。
专业介绍: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具备广播电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节目编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全媒体技术。
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厚基础”,依托学院深厚的中文师资,巩固“大类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和理论基本素养;二是“重应用”,依托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校内师资,在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上强化涉及广播电视业务实作的“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多视维”,在“专业拓展课程”方面,我们根据专业建设的目标,加强了外语类、新媒体类和财经类课程的重点建设,希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不同方向的助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类型、课时比例等方面都做了有利于上述原则的调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还增加了“媒体互动周”,邀请业界人士进课堂,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做指导上的对接。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教学实验:张玉霞老师依托学校在线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影视评论专题》、《新媒体导论》、《电影艺术鉴赏》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此外,还积极尝试对分课堂的教学实验,以“当堂对分”(校级公选课)和“隔堂对分”(专业课程)两种形式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极大得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学习效率。张老师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讨论会上做过主题分享4次,还被主管教学的郑校长点名在校级教学管理会议上做个人教学改革分享2次,很好地推广了教学实验成果,获得大家普遍好评。
(2)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贺晓兰老师的《电视作品赏析》,以往采用的方法,只是作品的分析和评点,但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对此门课的教学,实行课堂翻转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作品点评和学生对视频作品的分析为课堂主要内容,动员和鼓励学生将学科理论知识运用起来,投入到具体的作品创作和分析中。考试方法也从卷面考试改为作品实作,并从作品的实际效果出发评点作品的成绩。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反馈很好。
(3)研讨式教学探索:合适理论性较强的系列课程。比如《媒介文化研究》之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辅以课堂上的适时提问和课下的作业完成,后来尝试研讨型授课,具体包括研究和探讨两个步骤,由教师精心设计中心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收集资料,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进行点评和知识点的归纳,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4)场景模拟和实作实战:诸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大量采用课堂上场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采访和新闻播报等各种实作环节,再为学生布置真实的采访任务,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发现、采写和报道相关新闻现象和事件。有的课程还邀请业界老师或者外教走进课堂,配合学生的场景模拟体验或真实采写任务的完成。
2、实验教学的拓展实践
(1)学生工作室
在现有的“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及其下设的“摄影棚”、“图片后期制作室”、“演播与线性编辑室”、“影视节目制作室”、“配音室”、“新媒体实验室”六个功能室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成果,丰富学生的课外创作实践,我们依托实验课师资,创立了1个以纪录片和微电影创作为主的“影视创作工作室”、1个以音视频广告和文案创作为主的“音视频广告工作室”,以及1个以摄影为主的“摄影工作室”。分别由王烨老师、陈绍富老师和李厉牵头,主要是把通过实验课学习后有想法有创作愿望的同学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元,以作品创作为目标,孵化课堂教学中好的创意,为培育好的作品选送各类大学生创作大赛做准备。工作室的设立,使实践教学可以从课堂经工作室走向成果产出,提升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2)以赛促学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激励学生的专业实践热情。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入围最佳纪录片,获最佳录音奖;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重庆区第三名;获得重庆市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原创)扶持项目优秀创意脚本一类项目扶持等好成绩。李厉老师指导的学生邱杰、曾攀,其摄影作品成功入围2018年第十八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赛锻炼机会,我们还牵头申请了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比赛项目“南山杯”摄影大赛和“大学生影视艺术节”获成功立项。
(3)服务实践
我们的老师还利用与业界紧密合作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业界实践创作和服务社会的机会。如2017年-2018年,王烨老师带领学生闫家良、白有欠、张子阳参与央视重点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前期拍摄,该片定于2019年3月底在CCTV记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陈绍富老师也受邀带领学生完成了一些重庆市区级宣传片的拍摄制作任务。如2016年拍摄制作了南方佛吉亚汽车有限公司宣传片(世界500强合资企业);2017年拍摄制作了江津区生态示范区创建汇报片;2018年拍摄制作了大渡口区城市品质提升专题汇报片、重庆市园博园标准化建设宣传片、《遇见》——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微电影。老师和学生的专业表现受到了业界肯定,学生在实践中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专业实作技能。
3、实践环节的改革调整
集中实践环节,之前有一个“综合模拟实训”,主要是邀请业界的记者编辑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给学生分享业界现实案例,布置模拟任务,让学生体验完成,但因为学生人数太多,实训主要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进行,效果有限。专业建设期间,我们把该环节改为“媒体互动周”,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媒体互动可能,采取带学生去业界观摩专业工作流程、与业界座谈交流和请业界人士到校就创新创业、实践实习、面试就业等问题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拓展了实训空间,加强了实训内容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学生反响较好。
4、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我们把学生送往重庆电视台、重庆电台、爱奇艺、华龙网、重庆发布、二更重庆、商界传媒、虎芽文化传媒等市内实习基地实习,还与中国影视数字制作基地共建学生实践实训平台,与浙江电视台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让学生得到了较好的专业实操锻炼。按传统,我们的学生实习一般主要安排在大四的学校毕业实习阶段。后来随着媒体实践和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媒体接收实习生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和灵活。比如毕业实习就多为定向实习,媒体通过选拔出优秀而又有留下工作意向的学生进行特定岗位的实习和培训,而学生一旦留下,,也不能中途随意离开去其他单位面试找工作。因此,我们在学生大三的寒暑假,会为有意去媒体实习实践的学生安排集中实习,这样学生到了大四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有更多的经验和成果去争取更好的与就业挂钩的定向实习机会。
5、专业导师的分类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个人学业规划,更充分地应对毕业,我们尝试创建了系部内的导师制度,也就是在大三的时候对学生的毕业去向意愿进行调查摸底,然后根据系部老师的优势和资源把导师们分为 “考研留学组”、“公务员国企组”、“媒体创作组”和“公司企划组”四个类别,对应具有相关毕业去向的学生进行提前指导。相关学生从大三开始,就跟着相对固定的导师,从事备战考研、媒体实践创作等不同的准备。专业导师的分类指导中,也结合学生的预定毕业去向,把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解疑惑 促就业 广电系实习实践就业交流会顺利召开(2022-10-17)
解疑惑 促就业 广电系实习实践就业交流会顺利召开(2022-10-17)
重庆工商大学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走进重庆市长寿区融媒体中心(2022-04-26)
媒体互动对话: 知名媒体人、优秀校友易华为我校师生分享融媒体新闻创作经验(2021-11-19)
我院师生参加2021川渝高校新媒体短视频打卡都江堰活动(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