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18日(周五) 下午4:00—7:00
地点:南山书院
参与人员:广电系教师及学院领导代表
主要议程:
一、主题讨论“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到底“改”什么?
请每个老师准备发言,方便的话事后把要点网上留言给我。
二、明确“专业评估建设”每个老师的具体任务,讨论目前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请每个老师提前熟悉自己的分工,并准备好自己的问题会上讨论。
三、本期教学工作
1、每门课程备好大纲、计划、PPT、讲义四种材料,随堂备查。
2、请每个老师预约一次课堂教学被听课的时间。
3、关于毕业论文。
四、主题讨论“学院绩效后科研考核办法”草案,集中意见反馈学院。
五、教师分享:请有外出访学和参与业界传媒活动的老师分享各种心得和体验。
六、教师个人发展相关问题的提出和商讨。
贺晓兰老师:
我觉得我们专业要专注于“实用人才”的培养。
所以现在的大班制能否适当化小?比如进行单班设课,尽量不合班,以保证效果。然后,实作课程如采访、摄像、后期编辑等能否人人或组组过关?需要加强这个环节的质量保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化电视节目的创作。同时也帮助学生搭建创作团队参与各种社会化影视作品的创作和竞赛?
陈绍富老师:
多种课程都可能有实践作业,特别是理论课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可能与实验室的作业出现交叉和雷同的内容,需要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以保证学生以更好的精力和充分的时间完成特定实作训练。
李璠玎老师:
采写类课程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作为业务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和实验室的一些实作课程相配合起来。一些课程如《中外电影史》的课时限制使得在有限时间内讲清楚相关知识显得局促困难。
王烨老师:
目前所有专业课都压在大二,学生的时间太紧了,不利于消化掌握。特别是大三上期集中了大量片子的实作训练,需要协调开来。建议摄影摄像课可以大一就开始开设。有些课彼此之间联系不大,显得又多又杂,不深入。摄影摄像可以开一阶二阶由易到难,再到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就会更有纵深和系统性。
周莹老师:
实验教学教改,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更完善更科学。广电的毕业论文能不能鼓励以作品代替而不是论文,包括学年论文?
顾瑛老师:
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意识的培养。比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广播稿,专题稿的写作能力。总之,我觉得我们的学生还是实际能力和意识不够,反过来倒逼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陈绍富、王烨:
实验室设备是基础性的,不是创作性的。设备置办已申请过多次,但最后还是没有落实到位。可以购置两套4k级别的设备,成立工作室项目,工作室以技术课老师和理论课老师共同组成工作组,以项目为中心带队学生搞创作实践,也便于把文案创作和机器使用结合起来。工作室可以做公益广告、专题片纪录片等,对外和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相结合。
张华老师:
毕业论文和作品设计两类形式都应该允许,但制度化的东西要跟上。比如作品设计在时长要求、应该怎么样拍摄上需要一套具体的衡量和考核标准。写论文的形式,可以老师先提供一些规范的选题,比如一个老师出3-5个,每个老师最多不超过几个选题,然后学生从中选择。
陈绍富老师:毕业论文可以围绕广电系今年要出的书或教材,让学生参与进来做相关选题论文。
邓海荣老师:针对开始做毕业设计的后来改毕业论文的现象,应该有规定,两周之内可以改,过了一定期限不让改。答辩要严格,一次二次三次。保证质量。
王烨:毕业设计也要要求学生交大纲,按片子规定的时长,符合题材要求类型,一改二改也要按时间表进度。
张华:对学生要更严格些。参考许多211高校的严格度执行,不过就不过。
另外,围绕市级特色专业建设,我们可以做一些系列论文的选题规划,大家共同讨论写符合刊物口味的系列稿件,然后集体联系出版机构。目前老师们的环境还比较宽松,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有时逼一逼成果也就出来了。
王瑞林:专业建设有那么多经费,可以怎么花?能不能请一些有经验的团队或专家给我们出谋划策。比如现在我们也可以联系很多业界学界资源来办会,但具体怎么办好?会务费、讲座费等好报销吗?还有我们的教师去进修和访学,有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吗?这些都很具体。
康清莲院长:关于学院的科研政策和管理文件,希望老师们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来规划我们的科研考核制度。对于读博再深造和走科研岗的,应该有一些明确的规范性的制度。关于实验老师实践作品能不能作为科研任务完成的标准,节目在央视或省级卫视播出算不算,这个还有待学校层面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