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较好地执行了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成效。
一、课程体系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及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七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了若干子模块,具体如下。
课程性质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公共基础课程 |
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 |
1.5 |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 |
1.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0 |
形式与政策I |
0.5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0 |
程序设计基础(VFP) |
3.0 |
程序设计基础(VFP)实验 |
1.0 |
大学英语B(下) |
6.0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0 |
形势与政策II |
0.3 |
形势与政策III |
0.3 |
形势与政策IV |
0.3 |
形势与政策V |
0.3 |
形势与政策VI |
0.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 |
3.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I |
3.0 |
学科基础课程 |
新闻学原理 |
3.0 |
中外新闻传播史 |
4.0 |
传播学原理 |
3.0 |
广播电视概论 |
2.0 |
现代汉语B |
3.0 |
广告学概论A |
3.0 |
新媒体导论 |
2.0 |
中国文学I |
4.0 |
中国文学II |
2.0 |
媒介营销与管理A |
3.0 |
专业选修课程 |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 |
2.0 |
网络新媒体编辑 |
2.0 |
传媒经济学B |
2.0 |
媒介伦理与法规 |
2.0 |
美学原理B |
2.0 |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B |
2.0 |
新闻编辑学B |
2.0 |
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 |
2.0 |
影视剧本创作基础 |
2.0 |
中外电影史 |
2.0 |
报刊新闻作品赏析 |
2.0 |
传媒运作案例分析 |
2.0 |
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赏析 |
2.0 |
视听语言 |
2.0 |
网络传播学B |
2.0 |
影视艺术概论 |
2.0 |
中外新闻传媒比较 |
2.0 |
大众文化研究 |
2.0 |
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B |
2.0 |
媒介文化研究 |
2.0 |
舆论学B |
2.0 |
专业核心课程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
3.0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I |
4.0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II |
3.0 |
新闻摄影 |
3.0 |
电视摄像 |
3.0 |
新闻评论学A |
3.0 |
广播电视编辑 |
3.0 |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 |
2.0 |
社会调查与媒介研究 |
3.0 |
通识课程 |
法学通论 |
2.0 |
经济学通论 |
2.0 |
社会学通论 |
2.0 |
重庆经济开发 |
2.0 |
家庭电子电器物理原理、使用及维护 |
2.0 |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1.0 |
军训(含军事理论) |
2.0 |
社会调查 |
2.0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1.0 |
学年论文(社会调查) |
2.0 |
综合模拟实训 |
1.0 |
毕业论文(设计) |
7.0 |
毕业实习 |
7.0 |
公共体育课程 |
|
4.0 |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课程34.5学分(占20.23%)、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占17%),专业选修课程42学分(占24.63%),专业核心课程27学分(占15.84%),通识课程10学分(占5.87%),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24学分(占14.08%),公共体育课程4学分,(占2.35%),共计170.5学分。
二、师资队伍
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依托,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
三、教学改革
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各门课程的任务与要求,突出了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本专业任课教师积极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就课程内容和背景知识等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
通过广泛使用多媒体和其它多种教学设备,加大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形式,课程体系也改变了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广播电视学专业也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实践体系设计和丰富实践内容方面做了较大改革,一是加强传媒发展中心、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头至尾贯彻到底,将创新实践项目纳入学分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践,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