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赴江浙一线考察调研
(一)上海站——了解复旦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业建设
在上海,我们主要考察了复旦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相关专业建设情况,收获最大的是一定要“找准自身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复旦大学作为985和211系列高校的代表,在资金、师资、生源和业界资源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占据着许多一线媒体的优势岗位,相反,上海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建设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上海师范大学同样不是985、211类高校,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和重庆工商大学非常相近的背景。比如,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建设大打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特色牌;准确定位实习就业瞄准二线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阵地,和复旦大学等一类高校进行错位竞争;通过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监督学生夯实业务操作技能等。复旦大学则在他们人才培养方案框架的基础上,给我们提出三个打造专业特色的建议:第一是抓住重庆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第二是始终依托学校的财经特色,打造区别于其他高校同行的财经大视野 ;第三是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抢滩新媒体阵地,和一类高校进行错位竞争。
(二)杭州站——了解浙江传媒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融合媒体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的新媒体运作以及浙江卫视等业界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
浙江传媒大学立足于自身重“实践实战”和“新媒体技术”两个特色,积极打造“小而全”的校内实验室和产学研结合的代表“菜鸟工作室”,重点培养能够现场拍摄剪辑的“出境记者”,他们在维系业界资源积极与地方媒体合作方面,以及大力开展校内外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方面都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借鉴。他们关于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强却发展后劲不足的担忧,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好地依托我们文学与新闻学院强大的中文师资,为学生的文案写作和节目创意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浙江传媒大学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打造的“融媒体实验室”给我们开阔了实验教学的眼界,启发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互联网思维,令人印象深刻。他们通过数据平台把各学院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把真实的媒体生态搬进了校园,让老师成为总编,学生成为记者编辑,课堂变成编导策划会,努力让学校就变成一个“媒体”,教学变成真刀真枪的与全社会对接的媒体实战。他们通过开发建设诸如摄影、摄像等基础实验课程的慕课,让学生把课外自学与实验室实战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灵活学习和实验器材的高效利用。这些对于我们放长远光以互联网的思维打造传媒实验室和解决现阶段实验室师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阿里巴巴集团的西溪园区,我们了解了阿里集团诞生成长的艰难历程以及这些年来他们飞速发展背后的大智慧大气魄,通过他们洞察了新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了解了新媒体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阿里云与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可能的合作模式。阿里集团关于人才价值观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我们对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了新的认识。
浙江卫视新闻频道的参观考察让老师们近距离了解了国内一线品牌卫视在新媒体冲击下力争突破力挽狂澜的压力与不易。新闻频道中心副主任陈晓东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演播室,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也给我们分享了他们与高校开展合作“定向实习”、“高效就业”的模式探索。他们通过与高校社团合作建立媒体在校园的记者站,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锻炼相关专业人才,保证在采纳接收实习生和招聘集团新员工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用人精准。他们每年通过评选优秀实习导师和隆重的拜师仪式等,大大激发了媒体“师傅”带新“徒弟”的热情。他们反馈了当下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过分细化缺乏全局化知识架构的现状与问题,也引发我们对于未来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