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作者 | 发表时间 | 
   
    | 1 | 伊朗女性电影的银幕表达策略 | 当代电影 | 黄含 | 2018年12月 | 
   
    | 2 | 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文化意义 | 戏剧之家 | 易晓莉 | 2018年11月 | 
   
    | 3 | 视觉文化时代下电影电视与时尚的关联及互动 | 视觉文化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观念 | 李璠玎 | 2018年11月 | 
   
    | 4 | 试析《奇迹男孩》给国产儿童电影的启示 | 青年文学家 | 余霞 | 2018年10月 | 
   
    | 5 | 论习近平的网络观 | 青年记者 | 郭盈伶 | 2018年10月 | 
   
    | 6 |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 | 传媒 | 王瑞林、 毛彦心 | 2018年9月 | 
   
    | 7 | 短视频发展的问题、对策与方向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 | 邓若伊 | 2018年8月 | 
   
    | 8 | 伤痕·神话·现实——21世纪以来哈萨克斯坦主流电影简论 | 当代电影 | 杜晓娟、 张华 | 2018年8月 | 
   
    | 9 |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电影发展之路 | 当代电影 | 张玉霞、 迪努尔·哈力江 | 2018年8月 | 
   
    | 10 | 融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实现方式 | 出版广角 | 姚琦 | 2018年8月 | 
   
    | 11 | 美国励志电影《奇迹男孩》的成功原因刍议 | 戏剧之家 | 余霞 | 2018年8月 | 
   
    | 12 | 试析印度电影《神秘巨星》的成功要素 | 戏剧之家 | 余霞 | 2018年8月 | 
   
    | 13 |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理论教学的问题与方法探索 | 传媒 | 姚琦 | 2018年7月 | 
   
    | 14 | 重庆微电影大赛及其发展模式探析 | 电影文学 | 李璠玎 | 2018年7月 | 
   
    | 15 | 电影受众性格特质与电影衍生品产品层次属性偏好度的关系研究 |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刘宏毅、 米德超、 李陈卓尔 | 2018年7月 | 
   
    | 16 | 地方对外传播中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 电视指南 |   王瑞林 | 2018年7月 | 
   
    | 17 | 新型主流媒体竞争力与影响力塑造研究 | 现代传播 | 邓若伊 | 2018年5月 | 
   
    | 18 | 拟人化动画电影的发展之道——以《赛车总动员》系列为例 | 新闻界 | 邓若伊 | 2018年5月 | 
   
    | 19 | 2016-2017年伊朗电影产业与创作 | 电影评介 | 黄含 | 2018年5月 | 
   
    | 20 | 青春偶像剧的多重文化内涵 | 戏剧之家 | 易晓莉 | 2018年4月 | 
   
    | 21 | 叙事传输与电视公益广告创作探析 | 西部广播电视 | 陈绍富 | 2018年4月 | 
   
    | 22 | 《柳碟缘》:“中国”电影的跨国境遇 | 文艺研究 | 张华 | 2018年3月 | 
   
    | 23 | “联华”影片中的“家”与“国家” | 电影评介 | 李璠玎 | 2018年2月 | 
   
    | 24 | 战地之旅:早期外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构建 | 当代电影 | 张华 | 2018年1月 | 
   
    | 25 | 关于影视植入广告关注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刘宏毅、 朱德超 | 2017年12月 | 
   
    | 26 | 苦恼人的笑——韩非和他的戏剧电影 | 当代电影 | 张华 | 2017年12月 | 
   
    | 27 | 温情的凸显与弥漫——21世纪台湾电影中的人际关系 | 戏剧之家 | 易晓莉 | 2017年12月 | 
   
    | 28 | 浅析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与优势 | 重庆文化研究 | 周莹、王烨 | 2017年12月 | 
   
    | 29 | 爱与宽恕:21世纪台湾电影中的人性表达 | 戏剧之家 | 易晓莉 | 2017年11月 | 
   
    | 30 | 泰晤士河边的中国遗响—英国电影资料(BFI)馆藏1949年前中国纪录影像概述 | 人大复印资料 | 张华 | 2017年9月 | 
   
    | 31 | 重庆本土电视机地域文化特色探析 | 现代传播 | 周莹、王烨 | 2017年8月 | 
   
    | 32 | 论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 | 新闻界 | 邓若伊 | 2017年8月 | 
   
    | 33 | 媒介融合与城市微电影的发展—以重庆微电影为例 | 当代电视 | 李璠玎 | 2017年7月 | 
   
    | 34 | 试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 人间 | 孔海啸 | 2017年7月 | 
   
    | 35 | 门户网站新闻报道的优化与公信力的提升 | 青年记者 | 邓若伊 | 2017年6月 | 
   
    | 36 | 青春偶像剧中的女性亚文化 | 齐鲁艺苑 | 易晓莉   | 2017年4月   | 
   
    | 37 | 近年来灾难报道中的媒体作为 | 写作 | 邵茹波 | 2017年4月 | 
   
    | 38 | 网络空间安全秩序建构的原则与任务 | 电子政务 | 邓若伊 | 2017年2月 | 
   
    | 39 |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途径 | 中国高校科技 | 郑笑眉 | 2017年2月 | 
   
    | 40 | 复合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新闻与写作 | 邓若伊 | 2017年1月 | 
   
    | 41 | 地方媒体对外区位传播的特点与策略 | 青年记者 | 王瑞林 | 2017年1月 | 
   
    | 42 | 新主流电影传播的主体构建——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 新闻与写作 | 刘宏毅 | 2016年12月 | 
   
    | 43 | 权利的游戏:“红毯文化”中的媒体 | 青年记者 | 郭盈伶 | 2016年11月 | 
   
    | 44 | 从《夏洛特烦恼》探析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 | 青年文学家 | 余霞 | 2016年10月 | 
   
    | 45 | 从电影《美人鱼》看周氏喜剧风格的延续与发展 | 戏剧之家 | 余霞 | 2016年10月 | 
   
    | 46 | 走出囚牢——浅析《匆匆那年》中方茴体现的女性意识 | 青年时代 | 孔海啸 | 2016年10月 | 
   
    | 47 | 浅析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   | 青年时代 | 孔海啸 | 2016年10月 | 
   
    | 48 | 重庆本土电视剧的不足及原因 | 教育传媒研究 | 周莹、王烨 | 2016年10月 | 
   
    | 49 | 浅谈重庆方言电视剧衰落的原因及发展策略——以方言剧  《街坊领居》为例 | 西部广播电视 | 周莹、 黄俊芳 | 2016年10月 | 
   
    | 50 | 从《美人鱼》探析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策略 | 西部广播电视 | 余霞 | 2016年8月 | 
   
    | 51 | 域外“红花”三两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类型电影创作 | 电影艺术 | 张华 | 2016年5月 | 
   
    | 52 | 两生花:白杨在1964-1949 | 电影评介 | 张华 | 2016年4月 | 
   
    | 53 | 网络舆论的演化与事实公布的节奏 | 青年记者 | 邓若伊、 余梦珑 | 2016年3月 | 
   
    | 54 | 浅析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历程、特点与优势 | 当代电视 | 周莹、王烨 | 2016年3月 | 
   
    | 55 | 新世纪中国抗战叙事中的边疆话语 |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张玉霞 | 2016年2月 | 
   
    | 56 |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视角下媒介素养本土化刍议 | 编辑学刊 | 范叶妮 | 2016年1月 | 
   
    | 57 | 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建构   | 新闻研究导刊 | 王瑞林 | 2016年1月 |